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时间:2014-07-22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文章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学习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对于作为中华语言文学精华的古诗词,在教学上要做到: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二、引导诵读,培养语感 ,在诵读中体验古诗词的古风雅韵;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情感  诵读

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

诗词是艺术的语言——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先河,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学生明意悟情,才能真正地掌握古诗词,才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一般古诗词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试读古诗,了解作者——自读古诗,读通诗句——熟读古诗,理解意思——诵读古诗,体会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通过五遍深读,必然会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会水到渠成。当然

古诗词教学应是创新的园地,不可千篇一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即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在教学上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查阅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热泪盈眶的心事;第二、精读诗句,查阅词典,了解诗人杜甫欣喜欲狂的心境; 时,也是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结合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第二、精读诗句,结合时事,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第三、研读诗句,结合诗题,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这两首诗的教学都是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或喜或悲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在诗象中体会作者深刻的内心世界;研读诗文时我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二)在想像中领悟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我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抓住一个“喜”字,诗人为什么而喜?你看到了怎样的喜人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喜极而泣的形象和一家人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动人场面。

(三)在情境中加深情感。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集,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因此理解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

教学中创设古诗词教学情景,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这是多美的意境呀!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

二、引导诵读,培养语感 ,在诵读中体验古诗词的古风雅韵。

目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通过对有关古诗词书籍的阅读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儿童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同时,也引起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是否是教材的编排问题?教材中古诗词安排少而分散,不能对儿童造成意识上的冲击,更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儿童学习古诗词没有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它似乎只是一种点缀。在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认为,是否可以把古诗词这块内容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表达、综合练习并列起来成为第六块内容呢?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识,突出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深化古诗词教学的改革,实现古诗词教学质的变化。

(一)体味韵律美。古诗词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不但能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例如反复吟咏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就会仿佛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更能体会出诗人的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我认为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带领他们去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二)领略意境美。别林斯基说:“诗歌最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光亮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说追求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1)《咏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诗,诗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意境:“作者正在村中和伙伴们玩耍,忽然远处传来阵阵鹅的歌声——哇哈!听见没有,河里的大白鹅在一个劲地叫呢!他率先往河边跑去,一边跑,一边翘首眺望:水面上,正游动着缀有红宝石的雪白玉冠,啊!那是大白鹅的脖子……”多美的意境啊!又比如为了领略到《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句所表现的情景,我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公园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如果把儿童置于通过学习去感受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反复诵读,大胆想象,抛弃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体验情感美。很多古诗,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他们善于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去发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并把这一对象放在广阔的生活潮流与历史背景中去加以描写和歌咏,充满着社会的内涵,回响着时代的声音,揭示着广阔的生活的规律和意蕴,从而将自己的感受和激动,上升为普通的人生体验。例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的残月、乌啼、渔火、钟声等景物,抒发了人生劳顿的惆怅。因此,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在诵读去领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充分地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四)领悟哲理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儿童背诵的古诗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无不具备一定的哲理性,如《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苏轼虽没有描写具体的景物特点,而是概括写了浏览庐山的总体印象,从中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

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而且充满了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许多。还有《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许多名句都含有丰富的哲理。一句话,教师只有对这些诗句中的哲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哲理美,使学生鉴赏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

翻开中国古诗文化的历史,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格言,传遍穷乡僻壤,市井俚都。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文传情。常吟古诗文,可以增长学识,陶冶性情,还

可以培养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或许,

古诗文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中华民族的魂魄。 “小时能背,终身难忘。”在孩子们古诗文的积淀过程中,经历着“学知—习行—养性”的过程。

(一)积累经典,最重要的是记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大都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久远,要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日常使用的也不是很多,刚开始可能学生还有兴致,时间一长,难免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惰怠情绪。在引导学生背诵时一定要灵活变换形式。

1、以活动激发兴致。可以利用班会课、文体课开展主题学习经典活动,如“我是小李白”,“《论语》竞背”、“有趣的田园诗”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经带来的成就感,自然就会喜欢读。

2、课前五分钟诵读。背诵不需要占用学生活动的时间,也不用专门开设一节课,只要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组织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让学习委员每周将一首诗、一句经典名言或经典古文分节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课前诵读。

(二)分类归纳,提高经典诗文的兴趣。

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名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手抄本进行分类归纳。如把收集到的古诗分类归纳,可以按季节分的,例如描写春天的有“《春思》、《清明》、《绝句》”等,描写夏天的有“《小荷》《江村》《夏夜叹》”等。也可以分为送别诗、田园诗。如送别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送二元使安西》、《芙蓉楼送别辛渐》等;还可以归为惜时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教师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展示会,谈谈自己的做法,说说自己的心得。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同时又能完善自己的做法,还加深了经典的印象,更提高了经典积累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引用诗词,为习作锦上添花。

引导知识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习致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平时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大量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旁征博引。

课堂上,我就让每个孩子选一两句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的孩子为激励自己抓紧年少时努力学习,就选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还有的孩子选用“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来告诉自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喜悦。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也鼓励学生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诗句,如这个学期第一单元作文是描写学校的景色,有的学生用“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进行开篇,有的学生在描写桃李园用上了“东风吹雨衣不湿,我在桃花深处行”一句来点缀。在写“难忘的一件事”时,有学生用了《论语》中的名句“与朋交,言而有信”进行结尾。读经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读与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就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诗词学习应该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只有这样,儿童古诗词教学,才会真正出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2011年。

【2】郭东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基础教育研究》,广西教育学会,2007年10月。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美ThomasL.Good  Jere  E.Brophy :《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6】萧涤非《风诗心赏》,山东大学教授,2008年。

【7】王光明:《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2008年。

【8】闻一多:《古诗神韵》,中国文学教授,2008年。

【9】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2011年。

【10】张傲飞:《唐诗诗词名家鉴赏大全集》,2010年。

【11】王光明:《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2008年。

【12】孙玉:2009年12月《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